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學校經營計畫

一、計畫緣起

教育是百年大業,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工程。尤其現今知識經濟時代來臨,校長身負學校經營之責,更應有效掌握社會脈動,符應當前教育發展政策。據此,在「愛與榜樣」的中心理念下,校長和全體教職同仁於校務會議中,共同參與討論,並透過SWOTS分析,深入了解學校條件,加以轉化為學校經營策略;設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特色,並落實友善校園及正向管教。實行全人教育,讓學生在適性發展下,培養「帶得走的基本能力」。在行政革新方面,透過績效責任及全面品質管理策略,全面提升教育品質,營造校長慧心、行政用心、老師盡心、學生歡心、家長熱心、社區同心的「六心級」優質校風,塑造學校為一所「真善美」的幸福學堂。

二、願景與教育目標

願景:和諧、多元、關懷

願景內涵

(一)、和諧精緻的學園:樂學的學生、愛教育的教師、正向參與的家長。

(二)、友善關懷的行動:學生崇尚品格力、教師表現專業力、家長發揮服務力。

(三)、多元創新的文風:營造學生有創造力、教師有創新力、家長有合作力的文化氛圍。

教育目標

  • 推動學習的優質動能,增進教師專業,鼓勵家長參與,豐富學生學習內涵。
  • 善誘人性的美好光輝,健康促進行動、營造人文適性校園,形塑友善校園文化
  • 強化行政效能,整合家長社區資源,發展創新多元課程,追求卓越發展。
  • 整合利害關係人,帶領全校親師生共同營造一所以人為本的真善美的幸福學堂。

 

三、實施要項與執行內容

 

 發展策略

配合教育部政策、縣政與學校教育目標執行要項

(一)發揮行政效能

1.論述系統化之學校經營理念。

2.規劃整體校園發展,落實整體校務發展計畫。

3.健全校務組織,加強行政溝通協調,建構有效能的

  行政運作機制。    

4.善用科技領導,建立e化行政作業系統,資料有效

  交流。 

(二)精緻課程與教學

1.重視課程與教學領導,透過賦權增能,促進教師課

  程主體意識的覺醒。

2.重視有效教學,提升教師在國英數社字等領域之教

  學成效。

       3.促進學校教師熟悉「九年一貫課程」課綱微調之「課

  程轉化」之重點與實務。

4.提升學校教師有關領域教學的專業知能,以提昇學

  生在TASA測驗中弱勢的學習表現。

       5.內化學校同仁對各種議題﹙品德教育、防災教育、

       閱讀教育等﹚之認知與課程轉化能力。

       6.鼓勵教學創新,落實課程精神,持續推動語文教學

       時間,增加學生發表機會。

7.推動多元閱讀活動,定期舉辦全校語文競賽活動,

  鼓勵師生投稿,出版校刊

8.推動藝術教育,提供班級學生藝術作品觀摩、才藝

  表演平台。

9.落實資訊教育,建置班級網頁,妥適規劃學生資訊

  學習課程。

10.建置課程發展資源系統,實施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三)強化師資素質

1.擬定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計畫

2.發展多元化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3.辦理「校本、策略聯盟、社群」教師成長方案,形

  塑學習社群,形塑共學共好學之氛圍。

4.推動教學評鑑,鼓勵參與教師專業發展。

5.表揚優質教師,形塑尊師重道氛圍。

6.建立師資進用制度,進用優質教師。

(四)構築友善校園

1.強化教師班級經營及輔導能力,提升正向輔導管教

  知能符合家長教育期望。

2.實施認輔計畫,加強學童個案輔導, 

3.關注弱勢學童,營造友善校園,拒絕校園霸凌。

4.落實三級輔導,善用本縣輔導諮商中心資源,建構

  組織運作最佳的互動模式

5.落實心靈成長教育,重視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

  育、人權教育之落實與宣導。

(五)營造永續環境

1.重視空間領導,建立校園表徵意象圖騰,營造藝文 

  氛圍。

2.整合永續、生態、環保、健康概念,建構生態有機

  校園。

3.強化校園綠化美化,發展認識校園植物教學活動。

4.爭取經費裝設保全監控系統,營造安全無死角的校

  園環境。

5.改善硬體設施,營造優質環境,閒置空間活化。

6.勵行節能與環保教育,落實綠色生活。

(六)善用資源整合

1.開放學校設施,讓學校成為社區中心。

2.建立親師合作管道,使學校、家庭教育相互結合,

     引導家長正向參與校務發展

3.鼓勵家長貢獻專長,積極運用社區資源。

4.宣導十二年國教政策,凝聚教師、家長對實施十二

     年國教的信心,改變學思觀念。 

5.建立社區家長及民眾學習機制,舉辦親職講座、讀

  書會等,主動引導社區與學校共同成長。

6.落實家長會與班級親師會功能,協助班級經營,提

  供雙向溝通管道。

7.結合地方資源與文化進行教學

  四預期效益:

   (一) 建立優質團隊,構築E化創新校園。

   (二) 力行課程開發,拓展學生學習視野。

   (三) 增進教師專業,促進教學成效

   (四) 蘊育關懷文化,營造人文友善校園。

   (五) 營造學習空間,建構永續健康環境。

   (六) 整合社區資源,建立合宜公共關係。

 

五、考核評鑑:

學校經營計畫之執行成效與品質,需要利用評鑑機制,藉此回饋、修正、與改進,以利校務發展,確保品質與效能的持續提升,結合親師生等學校成員共同參與,設計自評表,發展評鑑機制。